一根根毫不起眼的藤,来到57岁的许自强巧手中,却能化腐朽为神奇,变成家中各式各样的家具。
华裔社会自古以来,都笃信着“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傍身”的道理,因此,来自威南樟角的许自强接受《珍珠快讯》访问时说,他自13岁开始,就在堂哥鼓励下,决定学习编织藤制品。
在当时的年代以藤制成的家具,是每家每户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全盛时期,威南爪夷一年共有超过30家藤制品店,而樟角也有数间店面以此为生。
“当年的工作选择没那么多,许多年轻人都会选择充当手艺学徒,以冀借此能够养家糊口。”
他叙述,充当学徒时,起初周薪只有2令吉,而他也辗转跟随3个藤制品师傅,学习编织藤制品的各种技巧。
“经历10年的打工生涯后,我才动了创业心思,和弟弟一起全面投身这个领域,当时正是这个行业全盛时期,而现在樟角仅剩下我们了。”
以家庭式概念经营这项生意,坚持了逾30年,许氏说,他会继续坚持维持这项营生,直至无法再动手为止。
询及接班人问题,他笑说,藤制品需全手工制作,加上利润不高的情况下很难请到助手帮忙,而且需时常开夜班赶货,因此,他的子女都没有意愿接手。
“这项手艺可能到我这一代,就会失传了,许多同行也是这样,大家都是做到退休就没有了接手的人,毕竟这是一项体力活,吃力不讨好且耗时耗力,不受年轻人欢迎。”
==============
藤制家具耐用又通风
=============
藤制品“纵横”市场多年,和其他原料制成的制品有何不同之处?
许氏解惑说,藤制品家具除了耐用,许多人也相信这些家具更为自然通风,是许多家庭选择家具时的第一选项。
“我曾经修理过一个藤椅,已经有超过20年,它的整体骨架还是完好的,只是更换藤皮就焕然一新,可以继续使用。”
“很多回头客也常说,坐着藤制的椅子感觉比较凉和舒服,这大概就是藤制品的魅力所在吧。”
==============
工序多需掌握窍门
===============
许自强透露,目前其店面共有逾10种常规藤制品,其中包括藤椅、摇椅和桌子等,除此之外,他还会接受客户定做产品,以多样化其生意。
他说,藤制品工序很多,首先必须测量藤子的尺寸、经过磨砂和清洗等程序后,他就必须根据图纸开始工作,他还会通过工具和火烧,来方便藤竹的塑形。
“该如何使力,用什么工具补助和制作的速度都有窍门,尤其是我的产品,会用相比其他师傅更加粗大的藤条制作,所以难度更加大,但这样的产品也更坚固。”
再完成所有工序之后,许氏还必须为藤制品上色,晾干后再收入库存中。
“整个过程下来,一天可能也就制作3张藤椅,遇上一些难度较高摇椅,则会更耗时间。”
==============
疫情至今原料大涨
=============
针对目前面对的挑战,许氏说,原料涨价也同样发生在藤制品行业,疫情至今藤制品原料至少涨了30%至50%。
“以前每次涨价,可能就是50仙,但是现在一些原料至今已涨了5令吉!”
另外,邻国藤制品抢滩,也造成了业者面对更大的竞争,不利于行业的整体发展。
他也透露,目前行业也面临原料短缺问题,部分藤制品业者已经达到无藤可用的窘境,缺少原料的情况让人担忧。
另外,谈及疫情影响时,他说,一开始的确完全无法做到生意,不过这也逼使他另寻方案,最终通过电子商务完成突围。
他指出,在行动管制令期间,其网店生意非常不错,一些藤制品更完全清空库存,无论如何,随着我国开始放宽政策,线上生意也开始冷却。
====================
编织藤具日渐式微
====================================
编织藤制品是本土的时代印记,在旧时代,每家每户都会有藤制家庭用具,大至桌椅,小至藤制篮子,都可见到踪影。
藤制作品截至目前为止仍为许多客户所钟爱,但在事事讲求速度与效率的时代,本土以坚持手工制作为主的藤制品,逐渐无法跟上时代而被淘汰。
如今,老一辈的工匠已然逐渐退出制作,而新一代却鲜少有人愿意接手,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本土藤制品将成为历史名词,退出历史舞台。
因此,当局受促寻找可行方案,让这一工艺得以留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