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兴隆致力传承与创新 藤制家具展现坚韧之美

img 20240719 wa0059

 

历经逾半个世纪的风雨洗礼,传统藤制店祥兴隆始终坚守初心,致力于传承与创新,在岁月的磨砺中,展现如藤艺般的坚韧之美。

走进位于乔治市土库街393号的祥兴隆,映入眼帘的是各式藤制品,从椅子、婴儿床架等家具,到篮子、箩筐等用品,应有尽有。

在上个世纪,藤制家具或生活用品可说是家家户户的必备,虽然如今各式家具推陈出新,但藤艺独特的品质使之仍有市场需求。

随着时代的演变,尤其在面对疫情的冲击时,传统文化与创新思维和技术的交织,为老手艺行业注入生机与活力,祥兴隆亦然。

img 20240719 wa0054

如今祥兴隆已来到第4代人手中,68岁的沈舟波从中学起学习编织竹藤,见证藤制业在槟城的兴衰与变迁,至今依然努力传承手艺。

其父亲沈木德因在守护乔治市传统文化方面贡献良多,曾于2009年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奖”,但于今年4月逝世,享年96岁。

“我也不知道还能做多久,现在能做就做,希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藤艺推广出去。”

img 20240719 wa0055

——沈舟波坚守老行业

祥兴隆走过约70年的岁月,在编织手艺背后交织出数代人的情感,沈舟波子承父业,早在14岁便开始学习编织技艺,坚守老行业。

“我不太爱读书,祖父就说不读书就来帮忙,所以我在初中二就投入藤艺,但如今很多藤艺的长辈都退休了,这行已很少人在做了。”

他忆述,在藤业的辉煌时光,店内常有6至7名工匠在忙碌着,尤其早年华人背井离乡来到南洋,藤篮便成为连接家人情感的桥梁。

img 20240719 wa0062

在50年代时期,惦记在唐山亲人的温饱,下南洋的华人通常会寄货物回老家,因此需要大藤篮来装载,本地华人称之为“唐山笼”。

由于当时“唐山笼”的需求量高,土库街除了祥兴隆之外,还有另外5至6间藤制品店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是情景已不复存在。

“如今原料比较少,也很少人会手编藤艺了,所以现在藤制品的价格比较高,我们自己是收购来自彭亨的藤枝,以延续编藤手艺。”

img 20240719 wa0064

——线上推广产品反应不俗

藤制品简约的颜色与独特的编织纹理相结合,散发出淳朴的气息和天然的美感,赋予家居生活更多温馨与舒适感,掳获人心。

正所谓“一分钱一分货”,沈舟波以藤椅为例,其凉爽和通风的特点,又相当耐用,只要保养得宜,就可以使用更长的时间。

随着时代变迁,藤艺也在不断创新和变化,工匠通过巧妙的设计,将藤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编制更多符合现代人需求的藤制品。

img 20240719 wa0067

“传统的藤笼经过改良和创意设计,变成了猫篮。这些新型藤艺品既保留了传统藤艺的韵味雅致,又符合现代宠物主人的需求。”

迈入数码化时代,祥兴隆顺应潮流开拓线上平台来推广自家藤制品,取得不俗反响,展示老行业如何利用科技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我们数年前已开通脸书专页进行宣传,有些熟客就选择就网上订购,有者则透过线上平台认识本店后,到店内查看藤制品才下单。”

img 20240719 wa0058

——愿培养爱好者传承

尽管面对种种挑战,祥兴隆依然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传统藤艺文化,希望透过开设手工编藤班,培养更多藤艺爱好者,薪火相传。

不过,手工编藤非常考验工匠的技巧和耐心,步骤繁琐,从选择藤材、处理藤枝,到编织成型,每一步都需细致的手工操作。

醉心藤艺数十年,沈舟波已经习惯了如是编织过程,只见粗大的手指灵巧地穿梭于藤条之间,使之充满了独特的韵味。

“手工编藤并非易事,又不能用机器取代,所以有者可能只学一段时间就放弃了,但是只要有人愿意学习,我们还是会倾囊相授。”

有兴趣者,欢迎浏览祥兴隆脸书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