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创意工作坊
新方式呈现乔治市文化
——————-
为了让更多新生代认识槟城本土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Arts-ED艺术教育组织与乔治市世遗机构联合主办“青少年创意工作坊”,并于今日在乔治市吉灵万山进行成果展示”,见证年轻一代以创新方式,呈现他们所认知的乔治市文化。
这也是文化遗产教育计划(CHEP)的项目之一,希望透过轻松的游戏将知识、技能和社会价值融入学生们的学习过程。
此次成果展示的亮点是由 55 位名年纪介于 13至17岁分别来自圣芳济国中、乔治市国中以及阿都拉文西国中的青少年来进行,展示及呈现他们在过去一周参与青少年艺术营的工作流程及创意作品。
这群青少年在过去的 9 天里,在多位本地艺术家及社区工作者的带领下,通过 3 个艺术创意工作坊来认识本地传统街市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他们也进行实地学习、研究传统的乔治市吉宁万山,探索、制作位置图、记录和诠释该场所的3个不同文化面向。
学生的创意作品包括透过桌游(Board Game))来了解巴刹的管理方式, 以 “快翻照片”(Stopmotion animation)的形式记录菜市场水果供应链和水果文化的用途和特色;第三则是当代皮影戏(Wayang Kulit)表演,以及辩论购买当地和进口水果的利与弊。
Arts-ED艺术教育组织主席李月娥说,“青少年创意工作坊”从最初的小部分人参与,进展至目前越来越多人的参与,显示了很多人对于社区艺术教育的兴趣。
“Arts-ED注重三大方向及价值观,那就是社区教育,我们鼓励学生进行户外及实地教学,接触现实社区,与社区进行交流和互动,
她说,第二则是创意教学,今年选择了“水果”作为两个工作坊的主题,让学生们在吉灵万山透过访问小贩和民众关于水果的资料,包括整个水果从进口到购买后的用途,然后整合之后透过创意呈现的手法表达他们的成果。
“第三则是关注全球性的问题,包括环保、全球暖化、节能减碳,文化融合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题,
槟州教育局课外活动组主任哈芝祖加菲说,这项活动透过创意的方式,更有效的让学生们认识到社区文化及课本意外的额外知识,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巴刹的分化及运作等。
“全槟共有127间中学,目前只有0.1%的学生获得参与这项活动的机会,我们未来将会探讨如何扩展这项创意工作坊,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参与及受惠。”
参与“青少年创意工作坊”两名学生依卡(16岁)及娜比拉受访时说,透过这项活动学到了以往不知道的事物,而她们选择了“桔子”(Limau)作为主题,因为除了外型可爱, 桔子本身有非常多的用处,包括水果从哪里来,可以制作成饮料、东炎汤配料、祭拜物品等各种产品。
“我们也学习到吉灵万山不同文化及种族的融合,以及学习使用Stop Motion应用程序制作创意影片呈现我们的作品及成果,是个非常有趣的工作坊,未来仍会继续参与。”
依卡说,她们在活动期间共花了3天的时间收集资料,并用了4天的时间制作短片,过程并不容易,但是却学习很多新知识。
————————
叶孙杰:通过交流与社区融合
————————
另外,以香蕉作为研究主题的学生叶孙杰(15岁)说,本身在参与这项工作坊确实脑袋“一片空白”而且个性比较文静,但后来透过访问摊贩以及顾客进行多次的沟通与交流,本身就可以和不同文化的朋友即社区融合在一起了。
他说,除了训练如何与人沟通,本身也在工作坊学到了一些传统艺术,即如何制作皮影戏,从写剧本、找配乐,在羊皮上绘制角色,到后来的呈现表演等,学到许多新鲜有趣的事情。
瓦妮(15岁)则说,本身虽然来自吉兰丹,但却完全没有接触过皮影戏,而选择“香蕉”作为主题,也让我认识到进口香蕉多数来自越南,而本地香蕉则大多数来自北海,而本地香蕉的好处更大于进口香蕉,以及它们的特征和分别等等。
——————–
报导/摄影:冯芷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