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周桥又有新壁画了! 前身为姓周桥民宿的门牌59A老屋,除了较早前变身为“桥之事”(Foklore By The Sea)表演艺术剧场外,如今再添新壁画,相信将会成为游客们的新“打卡”景点。 “桥之事”屋主兼创办人周秀萍说,为老屋添加壁画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留住回忆,把童年快乐时光纪录在壁,否则美好回忆将会随着时间流失。 她说,此次的壁画邀请了来自新加坡著名画家叶耀宗来作画,图中有4名主角,包括男人、妇女和孩童以及小动物,这些都充分表现了早期姓周桥人们的生活作息和生活形态。 “童年时我们会有个’泳池派对‘,差不多80多个孩子们会在海水涨潮时,跳入海中嬉戏,笑声不断,这是童年非常美好的回忆。” 她透露,壁画中画出了早期从事劳动苦工的男人,回到家就会躺在吊床上轻松歇息,而女人们则会准备菜肴以及糕点等在桥上售卖,姓周桥上的猫猫狗狗,没有固定的主人,大家都会共同来饲养它们,这些都是姓周桥生活的真是写照。 新加坡著名画家叶耀宗说,本身从新加坡飘洋过海,乘搭14小时的车程前来槟城作画,在上星期日(10日)开始作画,星期一完成,大约耗时1天半的时间完成。 “我特别喜欢用画作来纪录城市小镇以及早期人们的故事,新加坡牛车水及唐人街的早期风貌已经消失,以画作来保留这些景点和情节,可以唤醒人们的美好回忆。” 他说,本身在大马有5个作品,分布在怡保(2幅)、吉隆坡(1幅),槟城则在基督教女青年会(YWCA)内有1幅壁画。” 他也表示,此次的作画极具挑战,因为必须在“海上”作画,一不小心就会跌入海中,所以必须要一些时间来习惯。 彭加兰哥打区州议员魏子森说,乔治市有许多动人的故事,而画作是最好保留这些故事的方法之一。 与会者包括另一“桥之事”创办人陈国良及讲述人许茗深。 —————— 报导/摄影:冯芷芸
Tag: 姓周桥
乔治市姓周桥老屋“摇身一变”为表演艺术剧场,前身为姓周桥民宿的门牌59A号老屋,如今在此屋主兼创办人周秀萍的改造下,蜕变为“桥之事”剧场“ (Folklore by the sea),透过”说故事“与表演艺术的方式,述说着姓氏桥发生的老故事。 周秀萍在推介礼受询时说,本身从小就在姓周桥长大,是居住在桥上的第五代华人,从小在母亲及长辈口耳相传的老故事中,聆听了不少关于姓氏桥的历史及故事,而这些故事应该被更多人听到。 ”我在姓周桥办民宿已经超过10年,每到这里的游客都会好奇这里的历史与故事,而我则是一遍又一遍的述说,这让我灵机一动,有了将老屋转变为剧场概念,因为透过说故事的方式以及表演艺术,可以更快速及广泛的传播给更多人。“ 她说,剧场的成立也是为了纪念母亲,而很多事情和故事是需要被传承下去的,因为这些大小事都是形成姓氏桥独有文化的点滴。 “很多游客对于姓氏桥的的刻板印象,就是姓氏桥是贫民区,这是让我感到痛心的,因为姓氏桥应该被推广为一个文化区,透过戏剧的方式来”讲故事“,会让更多人了解姓氏桥。 彭加兰哥打区州议员魏子森说,一走近姓周桥门牌59A号确实感到非常”惊喜“,因为没想到海上的老屋也可转变为表演艺术剧场,这是非常好的倡议。 ”说故事的的管道有很多种,从最早期的书写、到透过音乐及电影等的姓氏来展现,现在透过艺术表演的方式,相信可更有效的传达属于姓周桥的独特故事。“ 位于姓周桥上的“桥之事”剧场可以容纳45至50人,目前所提供的节目包括了以图文并茂以及影片的方式,述说姓氏桥的历史,内容包括姓氏桥建立过程、早期姓氏桥生活与习俗,桥民的工作以及木屋的风格及维修等等,一切大小事物皆仔细讲解,势必让观众对姓氏桥有更深刻的认识。 另外,由90制作团队呈现的“我们的姓氏桥”戏剧表演,3名90后演员全程以道地福建话贯穿于剧中,并讲述华人南来建立姓氏桥的艰辛历史、第二世界大战、我国独立以及到乔治市获得世界文化遗产的历程,透过幽默及生动的肢体语言,将姓周桥的故事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演员们不仅透过肢体语言表达早期华人的生活及文化,也穿插了福建话童谣,让观众对于本地俚语及语言特色,有进一步的了解。 与会者包括“桥之事”创办人陈国良。预知更多详情,可联络负责人014-2269548, 011-62462884或查询面子书Folklore By The Sea。 报导/摄影:冯芷芸